h
#廢物, #氣候緊迫性, #綠色經濟, #能源

香港01:香港原定於今年4月1日起實施垃圾徵費,市民要用指定垃圾袋收集垃圾,政府連日解說垃圾徵費,惟坊間仍對執行細節有不少疑問,意見紛紜,甚至有人認為垃圾徵費未能有助減少廢物。環境及生態局長謝展寰於上週宣布,計劃法定生效日期將延至8月1日,4月1日起政府部門及樓宇會先行先試,以向公眾展示實際操作,並透過實地展示宣傳教育,幫助市民了解垃圾收費細節。

要大眾支持垃圾徵費,政府便需要令市民充分了解和積極參與,到底香港廢物處理現況如何?又為何需要推行垃圾徵費呢?

香港仍未達至十年前減廢目標 政府訂出新方案

垃圾是香港的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源,政府一直鼓勵社會攜手減廢,減少碳排放以應對氣候變化,但香港至今仍然未達至2013年提出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 2013-2022 年》官方減廢目標——即冀望於2022年前把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減少40%,即是0.8公斤或以下。環保署於上月公布《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22年的統計數字》,都市固體廢物總棄置量為 406 萬噸,人均棄置量為每日 1.51 公斤,都市固體廢物回收率僅得32%,大部分垃圾仍棄置於堆填區。

由於社會情況改變,政府於2021年再推出《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設定中期減廢目標,希望把都市固體廢物的人均棄置量逐步減少至約0.85公斤,採用「全民減廢 . 資源循環 . 零廢堆填」的方針推行新措施。

堆填區即將爆滿 當局興建設施轉廢為能

香港既有的三個堆填區預計會在未來數年相繼飽和,即使當局擴建新界東南堆填區,推測亦只可以應付香港到2030年代的廢物棄置需要,加上已關閉的堆填區即使經過修復後亦用途有限,故我們需要盡快行動,以免所有堆填區爆滿,亦要長遠擺脫過度依賴堆填區的習慣,以保障香港緊絀的土地資源。

環保署於2022年宣布將會發展轉廢為能設施以逐步取代堆填區。目前在石鼓洲旁興建當中的綜合廢物管理設施(I.PARK)預計在2025年投入服務,將來每日可以處理達3,000公噸都市固體廢物,約為現時垃圾量27%,全面運作後每年可輸出4億8千萬度電,相當於本港耗電量約1%。此外,焚化垃圾亦能夠大幅減少垃圾體積,減輕堆填區負擔。

焚化垃圾非解方 須配合垃圾徵費和回收措施

既然政府打算焚化垃圾,為何仍要推行垃圾徵費和回收措施?香港達30%都市固體廢物均為廚餘,2022年每日棄置逾3,300噸,但廚餘回收率卻少於6%。若香港以焚化方式處理垃圾,廚餘充滿水分,會令焚化時耗費大量額外能源,故垃圾分類及回收能輔助焚化垃圾時更有效率。政府於 2022年開展 「公共屋邨廚餘收集試驗計劃 」 ,並於本年內逐步在全港所有公屋安裝智能回收桶,更推出「私人屋苑智能廚餘回收桶試驗計劃」,為屋苑總家庭戶數不少於 1,000 戶並符合指定申請資格的私人屋苑免費提供智能廚餘回收桶,以進一步鼓勵家居廚餘回收。

更重要的是,轉廢為能設施僅為現時處理垃圾的方法,但未能真正減少廢物。香港要達至可持續發展,其中一項重要行動是盡量把合適的廢物化為資源或能源,順應環球趨勢發展循環經濟,創造綠色商機。

垃圾收費是推動減廢回收的基石,不少地區都會因而增加回收,以減少垃圾量,如韓國自1995年起實施都市固體廢物按量收費。在1994年至2004年間,韓國廢物棄置量由從每日58,118公噸降至50,007公噸,減幅達24%,回收率由29%上升至超過60%。香港垃圾徵費推行在即,先前多個「綠在區區」回收站於聖誕假期休息,有大量回收物堆積門外,可見回收需求大增。然而,目前「綠在區區」只有45間固定回收中心,平均約17萬人共用一個回收點,部分亦遠離民居,或僅於日間服務,不足以應付龐大回收需求。政府應盡快擴展 「綠在區區」的回收點數量和覆蓋範圍,並加強晚間和假日的回收服務,以便利大眾使用。

三管齊下 從實踐中摸索最佳做法 邁向零廢未來

要達致中期減廢目標——把都市固體廢物的人均棄置量逐步減少40至45%,同時把回收率提升至約55%——香港除了發展轉廢為能設施處理都市固體廢物,亦必須透過垃圾徵費和升級擴展回收設施去推動全民減廢以及乾淨回收。如果組織得當,其實三者可以相輔相成,香港便可推行以回收減廢為核心的廢物處理系統,並以轉廢為能設施處理無法回收的垃圾。

零廢未來並非一蹴而就,而是要於實踐過程中逐步邁進且不斷修正,以尋得最適切本地的做法。政府為了讓大眾及業界更了解徵費計劃,押後計劃至八月。雖然目前坊間仍對垃圾徵費尚有不少疑問,有人批評指引並不明確,有人擔心自然環境垃圾增多,然而禍福相依,現正是市民熱切關注此議題的大好時機。

港府應把握良機與各界直接溝通,向市民以及工商業界持續宣傳及落實公眾教育,尤其是現時欠缺支援的三無大廈住戶和少數族裔等,讓大眾了解垃圾徵費的原因、執行細節和配套措施;另一方面亦要了解清潔及回收業界前線人員有可能面對的困難,盡快釋疑,為他們提供額外支援,令垃圾徵費得以順利推行。再者,政府亦應把握時間,盡快興建配套設施,以助垃圾收集、分類、回收和轉廢為材,讓大眾建立回收文化,同時促進回收業界的可持續發展,推行循環經濟。

此外,香港雖然推行三色回收措施多年,惟成效備受質疑,更有報道指有回收物最終送至堆填區,打擊大眾回收意願。如要讓市民放心,垃圾徵費宜訂立檢討機制,定期公佈減廢和回收成效,讓各界了解推行廢物處理系統好處,也能幫助政府改善政策和相關措施,共同邁向零廢未來。

 

原文刊於2024年1月23日《香港01》,由楊敬雯撰寫。

LATEST UPD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