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
#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氣候緊迫性

明報:思匯政策研究所聯同大自然保護協會今日發表報告,建議政府在北部都會區採用「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下稱解決方案),應對未來氣候變化風險,包括重新造林、修復紅樹林等,佔地近2800公頃,報告舉例其中重新造林可令部分集水區在黑雨時水浸風險減少20%。針對北都發展新田科技城,部分濕地保育區及緩衝區被剔除,協會高級保育項目主管Marine Thomas表示,盼政府採納建議,以及新規劃的保育區,可彌補損失的生態價值。

思匯研究所與大自然保護協會共同發表《釋放大自然於氣候行動中的潛能——香港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報告》,提出解決方案的概念,涵蓋保護、恢復和有效管理生態系統等行動。研究所項目主管譚芷菁表示,一般保育注重的是生態能否真正受保護;解決方案則注重如何利用生態系統解決社會問題,冀帶出保護生態的同時,亦有利解決社會遇到的挑戰。報告亦引述外國相關政策,倡議政府提高市民意識及提供更多資源等政策。

 

指發展項目處洪氾平原 天災風險大

報告提出4項有關北都的建議,包括在洪水橋、雞公嶺、華山及紅花嶺重新造林、保護及修復位於濕地公園擴展區和南生圍部分範圍的紅樹林,並修復位於下白泥到尖鼻嘴一帶的蠔礁和海草牀,合共佔地2788公頃,協會表示建議的範圍盡量不會與擬定發展有衝突。報告指修復紅樹林及蠔礁可在2050年前吸納北都區內約14%碳排放;重新造林則可為該區提供額外42萬噸水儲存量,令部分集水區黑雨時水浸風險減少20%。

思匯研究所及協會表示,北都大部分發展項目位於洪氾平原,特別易受氣候相關的風險影響,如沿岸社區經常因水浸和強颱風遭受嚴重損失。Marine Thomas形容,北都地區有極大的洪水氾濫風險(extremely prone to flood risk),舉例后海灣及鄰近尖鼻嘴的地區均有氾濫風險,若能修復附近生態,有助保護該處的社區。

被問到北都發展新田科技城計劃,部分「濕地保育區」及「濕地緩衝區」剔除作發展,Marine Thomas指當地生態會有損失,希望北都新規劃保護區可彌補損失的部分(outweigh the loss);若可妥善管理受保護區域,或許可保留相應份量的生態價值,舉例下白泥及流浮山一帶的濕地不少被破壞,或可供修復;強調並非認為發展與保育對立,而是應利用大自然做到可持續發展。

 

原文刊於2024年3月28日《明報》

LATEST UPD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