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
#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氣候緊迫性

明報:全球暖化加劇,歐盟氣候監測機構早前公布,上月全球平均氣溫創下有紀錄以來的3月份最高紀錄,過去12個月的全球平均氣溫亦創新高,較工業革命前高出攝氏1.58度,預計極端天氣事件將漸趨頻繁,香港自然未能倖免。

天文台早前發布全年天氣展望,預料今年颱風季可能會延長,到11月甚至12月仍有機會「打風」。此外,全年平均溫度估計較正常高,意味今年酷熱天氣日數或再破紀錄。故香港政府須正視氣候變化,投資改善基建設施,並積極考慮採用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以應對日益增加的極端天氣事件。

 

規劃未來經濟引擎 應評估更長遠影響

世界資源研究所指出,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可以帶來經濟效益——投資1美元於氣候適應,可避免氣候危機帶來的損失,從而節省2至10美元的長遠成本。而香港政府於《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中亦承諾,在未來15至20年投放約2400億元推行各項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若港府能夠把部分資金分配給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項目,可同時實現氣候目標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兼具成本效益。

舉例而言,北部都會區為本地重大投資,有望成為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政府在發展規劃時,應該評估更為長遠的影響。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報告提及未來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各種情景,並指出無法排除2150年海平面上升逾5米的極端狀况。由於北部都會區大部分地勢較低,特別是近后海灣的一帶都是低窪平原,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和風暴潮的威脅。

 

採取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思匯政策研究所聯同大自然保護協會於早前發表報告,建議政府在發展北部都會區時,採用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應對未來氣候變化風險。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包括保護、恢復和有效管理生態系統等行動,可助移除大氣中的碳排放,並增強沿岸地區的氣候韌性,且有利於整體生物多樣性和人類福祉。

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可以幫助香港在205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並提高本地抵禦洪水能力。假若在北部都會區中近2800公頃土地重新造林、修復紅樹林和海草牀,可在2050年前吸收該區高達14%碳排放,更可令部分集水區在「黑雨」時水浸風險減低20%;如果在尖鼻嘴、流浮山和下白泥沿海的海牀修復蠔礁,更可以使北都海岸受海平面上升相關風險影響的機率減低近7.5%,有助保障當地沿岸社區和居民。

政府早前指,北部都會區會採用智慧、環保及具抗禦力策略,在規劃及城市設計、基建系統、市民出行三方面制訂措施,但相關措施僅着重其減碳成效。由於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互為表裏,香港政府繼訂立2050年碳中和的氣候目標之後,應該為生物多樣性訂立長遠目標。

為求達到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國家於近年來積極進取地推動生態保育,不但主辦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COP15),更推動通過《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並於本年初公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提及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為響應《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第二個目標,即在2030年前至少恢復30%退化的生態系統,香港應該就生物多樣性訂立目標,並融入現時發展規劃及工程指標當中,以停止和扭轉生物多樣性的喪失,達至自然正向的未來。

誠然,單靠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不能夠完全應對極端天氣,香港還需要對環境生態友善的基建設施。例如現時渠務署亦有河道活化工程,積極引進綠化和具生態保育元素的水體。「藍綠建設」概念雖好,但仍要視乎改善河道以後,是否能夠透過其運行的生態系統對環境及社會有所裨益,故此訂立本地生物多樣性指標,亦有助確保工程成效。

 

科技城涉剔除濕地 冀發展與保育並存

規劃署建議修訂城規會規劃,將新田科技城內約247公頃的濕地保育區及緩衝區剔除,並指會透過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補償。然而,修訂指引內被剔除的濕地保育區,佔地相當於10個維園,跟南生圍、蠔殼圍的魚塘相連,與米埔拉姆薩爾濕地具生態連結,更是多個瀕危物種的棲息地,具高生態價值。

受影響的濕地保育區內的魚塘濕地,並非互相割裂的生境。若要落實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除了觀乎其質與量的數據以外,亦會重視其連通關係。例如北部都會區將會設置數個保育公園,但分散各處,或會影響雀鳥或水獺等活動範圍廣泛的生物。此一來會令人類活動更易干擾生物;再者,容易令野生動物繁殖範圍減少,繼而導致區內族群縮小;三者,生物在不同保育區之間遷徙移動時,有可能增加其意外死亡機率。因此,僅設立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或難以彌補分割生物棲息地所損失的生態價值。

 

發展與保育並非對立 惟應「先保護後發展」

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並非對立,反之應該互相融合。只要港府採取「先保護,後發展」的分階段發展模式,於生態敏感地區遭受干擾之前,增強其生態功能,便可以提高生態韌性及其抵禦負面影響的能力,及後就可以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經濟。

中國內地對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採取積極和務實態度。國家自然資源部更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建立「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亞洲中心」,目的就是為了開展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的科學研究、加強能力建設和推動交流合作。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我們應該積極推動且宣揚「先保護,後發展」是體現生態文明的重要原則,為其他地區定立楷模。

香港有望成為體現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的最佳案例。例如濕地保育公園可與深圳國際紅樹林中心互相連繫,共同為粵港澳大灣區居民提供集自然護理、教育和旅遊用途於一身的世界級景點,促進本地生態旅遊。除了現有的環境影響評估框架外,政府還應詳細研究旅遊承載力,以便更充分規劃。此外,當局也應制訂具體目標,說明生態旅遊活動如何有效惠及整個沿岸社區,令本地社區盡早參與規劃過程,並把保育目標納入其中,讓香港可迎向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未來。

 

原文刊於2024年4月25日《明報》,由梁沛健和楊敬雯撰寫。

LATEST UPD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