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以高效的公共交通網絡為傲。然而,私家車數量於多年來持續增長,令交通更為擠塞,減慢巴士行車速度。雖然政府曾提出改善公共交通網絡的措施,並初步考慮利用具懲罰性的政策來減低路邊污染,可是政策建議遲遲未能落實,而區議會和地區人士亦希望就交通問題提出意見。此外,因政府支援不足,當全球各大城市都積極推廣電動車(EV)時,電動車仍未能於香港普及。隨著最近政府承諾擴展全港的電動車輛充電網絡,或會鼓勵大眾改用電動車輛。但香港政府仍缺乏一個長遠的交通發展策略。
政府需要重新調整城市規劃的方向,運用「減少、改變、改善」的思維來減少出行帶來的碳排放,其中以避免出行成效最高。
「減少」即減少出行,例如:
「改變」即改變出行模式,由原本的高碳交通模式,轉用低碳交通模式,例如:
「改善」即改善特定的運輸方式,以減低車輛對環境的影響,例如:
應制定完整交通運輸策略以改善及重整基建,並利用經濟誘因鼓勵大眾使用低碳交通工具。
可積極申請政府的環保基金,如新能源運輸基金,轉而使用可持續的低碳車輛和綠色技術。
可盡量乘搭公共交通工具。
正如在沙灘上行走會留下足印,人類燃燒化石燃料亦會釋放溫室氣體,產生所謂的「碳足跡」。碳足跡代表著我們日常生活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所有我們擁有的、享用的,例如食物、衣服、交通,都與香港的碳足跡有密切關係。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估算,如果全球每個人的生活習慣都如香港人一樣,我們需要4.2個地球才能滿足對自然資源的需求。為了訂立有效減碳、切實可行的政策,我們需要了解香港的碳足跡是多少,以及碳排放從何而來。